而大剑山是这条古道南面的最后一道屏障,越过此处就是广袤的川西平原,诸葛亮便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弃石为门时,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并至派阁尉常年驻守,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
诸葛亮又依山势地形将原有栈道扩建成剑阁道,当时人们常把剑阁道简称为剑阁。到了东晋,剑阁第一次被用作县名,唐先天二年,改为剑州,其后又几经变革,民国二年将剑州改为剑阁县并沿用至今。
剑阁是一座建立在军事要道之上的城市,地处秦巴陆路交通要冲,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非凡的历史定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这里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有记载的大规模战争就有上百次之多,英雄拼杀牺牲家国。在剑门关景区内的平乡侯祠立着一座衣冠冢,墓碑上写道汉大将军平乡侯姜维之墓。
剑州古城又名剑阁古城,位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普安镇的老城区。南朝宋大明中期设置南安郡,剑阁古城不断发展扩建,公元756年唐玄宗因躲避安史之乱来到这里,从当时的记载来看城内的民居错落有致,人口兴旺城墙坚固,可见这座古城已经从单一的军事重镇演变为人马畅通、南来北往必经之路。
五代两宋时期剑阁古城已是名扬四方的蜀道名城,剑阁古城兴也战争败也战争,1700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
在剑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里陈列着一座清朝铸造的明朝人青铜像,这座青铜像的人物叫李壁,他在明正德年间担任剑州知州期间主持大规模扩修剑阁古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修城开始规模空前这一次所筑城墙高二丈四尺,周长六百二十九丈,新增城门2栋,共6栋城门。在城门上均修有建楼完善军事防御功能,除了增强军事功能,还建房屋、修市场、造学工书院、钟鼓楼等等。
南禅寺
汉阳山麓宋代始建的南禅寺,城南门外烟街上的圣寿寺,殿宇昂然,古貌尚存,是古城普安镇的又一大特色,明代的城墙,幽深的古寺,典雅的钟鼓楼,鳞次栉比的瓦舍高楼,古朴的十字街,步履街头,宛若置身明代的古市之中。
钟鼓楼
正德十五年,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经建州古城时写下了建州新城钟鼓楼记记,公元1928年间阁人将钟鼓楼迁修于古城东西交接处的南门北侧,建造成一座过街式钟鼓楼。这条路就是金牛古蜀道原址,从钟鼓楼底下穿行而过,钟鼓楼成为古道上的一个节点,也成为一个象征,晨钟暮鼓,四季变换,时间不止,往来不绝,如今剑阁古城仍是剑阁县的经济文化中心。
苏州碑刻博物馆中
陈列着《天文图》、《地理图》、《帝王邵运图》天和《平江图》四大宋碑、这些都是我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杰作, 四大宋碑中的《天文图》、《帝王邵运图》、《地理图》的作者便是南宋帝师黄裳,他的出生地就是今天的剑阁。
“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这是剑阁人人皆知的一句俗语。它使用当地的山泉水和黄豆来制作使豆腐,嫩不上散,老不发柴,具有白嫩细滑,清香而无异味的特点,使得剑阁剑门豆腐声名远扬。
武丁开山
武丁开山是根据远古时候地壳运动留下的遗迹结合李白蜀道难中意境按照当年剑门关前地震垮塌的山石形状设计而成。先将淡水豆腐掰成不规则的小块放入沸水锅中煮涨后捞起待用,用豆瓣炒酱炒好的酱料色泽鲜红油亮晶莹,再配上葱花。出菜时必须选用定制的餐盘,上桌后敲击一下餐盘,豆腐就如同山崩地裂一般垮塌下来,再浇上调料便可食用。
熊掌豆腐
首先将豆腐放进油锅煎炸使表皮发脆,但不同的是这道菜只煎一面,另一边只需快速过油。这样在烧制时豆腐里的胆水就能从没有煎炸过的这面逼出,而外面的调料也由此进入,就这样一面色黄香脆有嚼劲,一面绵软酥嫩有回味,熊掌豆腐独具特色,色香味俱佳。
初夏的剑阁,满眼的绿,仿佛几千年不曾变过。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古道、古关、也是如此,处处皆景,成为间隔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古蜀道是进入剑阁的唯一选择1000多年不变,千百年风云变幻,两边的风景依然不变,但脚下这条路被剑阁人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通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