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缠论量化投研,(https://xueqiu.com/6801346987/338970157)
在 A 股市场,有一家公司最近火得一塌糊涂—恒宝股份(002104)。这家名字听起来像 “宝藏公司” 的企业,最近股价如同坐了火箭,2025 年 6 月 16 日收盘价 13.45 元,单日涨幅 9.98%,总市值飙升至 95.27 亿元,成交额高达 35.54 亿元,换手率 44.62%,堪称 “妖股” 附体。
恒宝股份到底是何方神圣?简单来说,它是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核心供应商,也是物联网安全领域的隐形冠军。从 1996 年江苏丹阳的一家印刷小厂,到如今市值近百亿的上市公司,恒宝的故事堪称一部中国金融科技的进化史。
数字人民币狂潮下,恒宝股份成翻倍牛股截止2025 年 6 月 16 日,恒宝股份以13.45元强势封板,股价从 5 月初的 6 元一路飙升至 13 元,妥妥的 “翻倍牛股”。
这波行情的导火索,是《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展白皮书》的发布。作为首批接入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企业,恒宝股份在香港试点中大放异彩,其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从 4% 跃升至 7%。更劲爆的是,公司 5 月刚拿下联通 5 亿元的 6G-eSIM 订单,相当于 2024 年全年营收的 55%。
A 股韭菜们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2017 年专网通信财务造假的事还历历在目,现在又被数字人民币的概念冲昏了头脑。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个 “炒小炒差” 的市场里,恒宝股份的故事确实比那些蓝筹股刺激多了。只是苦了那些高位接盘的散户,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波股价狂欢的背后,是恒宝股份 29 年的风雨历程。从江苏丹阳的一家印刷小厂,到数字人民币的 “国家队”,这家公司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上。接下来,我们就来扒一扒恒宝股份背后的那些事儿。
1996-2007:钱云宝的 “印刷帝国”
1996 年,江苏丹阳横塘工业区,钱云宝创立了江苏现代安全印制有限公司,主营金融票证印刷。那时候的钱云宝绝对想不到,这家小印刷厂日后会成为 A 股的明星企业。
2000 年,恒宝股份拿到了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的称号,开始涉足磁条卡生产。当时国内银行的磁条卡市场几乎被外资垄断,恒宝凭借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2004 年,公司将营销中心搬到北京,正式开启全国扩张之路。
2005 年是恒宝的转折点。这一年,它成为国家税务总局税控卡指定供应商,同年推出金融 IC 卡,赶上了国内银行 “换芯” 的浪潮。2007 年 9 月 30 日,恒宝股份在深交所上市,市值超过 70 亿元,钱云宝的 “卡王” 地位正式确立。
钱云宝绝对是个狠人。从印刷票证到制卡,再到上市,他用了短短 11 年。不过,早期的恒宝就像个 “山寨厂商”,靠低价和政策红利吃饭。但没办法,在那个年代,能抓住机会就是王道。只是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靠 “野路子” 起家的企业,往往要付出代价。
2008-2015:金融 IC 卡的黄金时代
上市后的恒宝股份迎来了黄金十年。2008 年,它击败捷德、金邦达等外资巨头,拿下中国磁条卡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并连续 4 年蝉联冠军。到 2015 年,恒宝的金融 IC 卡市占率超过 30%,营收达到 19.8 亿元的峰值,堪称 “躺着赚钱”。
这一时期,恒宝的商业模式简单粗暴:给银行、运营商做定制化智能卡。一张小小的卡片,毛利率能做到 40% 以上。2010 年,公司推出 RFID-SIM 卡,切入移动支付领域,与三大运营商建立了深度合作。
不过,危机也在悄然酝酿。移动支付的兴起让传统智能卡需求萎缩,恒宝的营收增速从 2014 年的 24% 骤降至 2015 年的 5%,好日子到头了。
恒宝这十年就像中了彩票,赶上了金融 IC 卡的超级风口。但成也萧何败萧何,当移动支付来临时,它的反应明显慢了半拍。就像一个靠拆迁暴富的土豪,突然发现拆迁款花完了,才想起要学点真本事。
2016-2022:转型阵痛与财务惊雷
2016 年,恒宝股份开始转型,先后收购一卡易科技、成立云宝金服,布局金融科技和区块链。这一年,它的区块链项目还获得了英国金融科技大赛冠军,看起来一片光明。
然而,真正的危机来自 2017 年。恒宝卷入隋田力主导的专网通信虚假业务,2017-2020 年累计虚增收入 13.62 亿元。2023 年,证监会开出罚单,公司股价暴跌,市值缩水超 60%。
与此同时,传统业务持续萎缩。2024 年,恒宝营收同比下滑 28.47%,净利润暴跌 39.7%,曾经的 “卡王” 陷入泥潭。
这简直是一场灾难片。前脚刚拿了国际大奖,后脚就踩了财务造假的雷。恒宝的管理层估计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好好做技术,何苦去玩那些虚头巴脑的 “资本游戏”。不过,这也给 A 股上了一课: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2023 至今:数字人民币的救赎
2021 年,恒宝股份入围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成为首批通过硬件钱包安全认证的企业。2023 年,它的数字人民币产品亮相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硬钱包市占率飙升至 45%,成为行业龙头。
2024 年,恒宝推出中行美团兔年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礼盒,在杭州亚运会上大放异彩。2025 年,公司又切入车联网安全芯片赛道,与广发银行合作推出蓝牙 Key 盾,业务触角延伸至智能汽车领域。
更值得一提的是,恒宝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18.9%,远超行业均值 10.6%。其自研的 “恒芯” 系列安全芯片通过 CC EAL5 + 认证(金融级最高标准),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恒宝这次算是押对了宝。数字人民币简直是它的 “救命稻草”,不仅让股价起死回生,还让公司重新获得市场认可。不过,技术投入高是好事,但研发费用率仅 5.3% 的数据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钱到底花哪儿去了?
表面繁华下的隐忧
尽管股价涨得欢,但恒宝的财务数据并不乐观。2024 年营收 9.03 亿元,同比下滑 28.47%;净利润 9502 万元,同比减少 39.7%。2025 年一季度营收 2.48 亿元,净利润 2394 万元,虽然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 14.62%,但毛利率从 32.78% 降至 29.31%,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更危险的是,公司应收账款高达 1.84 亿元,占 2024 年净利润的 193.53%,回款压力巨大。存货积压问题也很严重,1.97 亿元库存面临跌价风险,智能卡滞销率升至 18%。
不过,恒宝的现金流还算稳健,2024 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2.18 亿元,货币资金 5.69 亿元,资产负债率仅 11.24%,这为它的转型提供了缓冲空间。
恒宝的财务报表就像一个化了浓妆的网红,远看惊艳,近看全是坑。数字人民币的收入增长掩盖不了传统业务的萎缩,高研发投入却没带来相应的利润,这或许就是机构撤离的原因。
数字人民币的 “诺曼底登陆”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为恒宝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2025 年,央行计划将试点城市扩容至 100 个,交易规模有望突破万亿。恒宝作为硬钱包核心供应商,市占率 21%,目标是 2025 年提升至 25%。
在跨境支付领域,恒宝接入 CIPS 系统,与银联国际合作在东南亚推广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柬埔寨首发银联卡,东南亚市场份额从 4% 提升至 7%。车联网也是重要战场,公司为智能汽车提供 eSIM 卡和数字身份认证,2025 年 5 月中标联通 5 亿元的 6G-eSIM 订单,技术实力得到验证。
此外,恒宝布局区块链数字身份平台,日均认证 1.2 亿次,在元宇宙、新能源等领域探索应用场景,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数字人民币就像一场 “诺曼底登陆”,恒宝作为先锋部队,确实占据了有利地形。但问题是,这块蛋糕太大,竞争对手也不少。海联金汇、四方精创等企业都在虎视眈眈,恒宝能否守住阵地,还得看真本事。
繁荣背后的 “定时炸弹”
虽然前景诱人,但恒宝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是技术替代风险,数字货币技术迭代速度极快,恒宝的双离线支付技术虽然领先,但竞争对手也在紧追不舍。其次是市场竞争加剧,东信和平、天喻信息等企业在智能卡和数字人民币领域步步紧逼,恒宝的市占率提升难度加大。
财务风险同样严峻。实控人钱京拟减持 3% 股份,2025 年 6 月 26 日即将到期,可能对股价造成冲击。美国芯片关税导致马来西亚工厂成本增加 15%,供应链稳定性受到威胁。
更重要的是,专网通信事件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机构持仓比例从 2023 年的 1.79% 降至 1.29%,北向资金持续减持,市场信任度仍需修复。
恒宝就像一个走钢丝的舞者,每一步都惊心动魄。数字人民币的风口能飞多高,取决于它能否避开这些 “炸弹”。如果管理层再出昏招,这只 “凤凰” 可能会再次折翼。
数字人民币时代的 “陈胜吴广”
恒宝股份的故事,是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一个缩影。从印刷小厂到数字巨头,它经历了野蛮生长、巅峰坠落、绝地反击的跌宕历程。如今,站在数字人民币的风口上,它既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军者,也可能沦为技术浪潮中的炮灰。
未来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风险管控。如果恒宝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巩固数字人民币和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壁垒,同时避免重蹈财务造假的覆辙,那么它有望在全球数字安全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反之,如果沉迷于概念炒作,忽视基本面,那么等待它的将是新一轮的危机。
数字人民币的浪潮正在重塑金融世界,恒宝股份能否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点击 “关注”,和我们一起见证这场数字革命的终极对决!
恒宝股份就像数字人民币时代的 “陈胜吴广”,虽然勇猛,但未必能笑到最后。真正的王者,往往是那些低调务实、技术过硬的企业。恒宝要想成为 “刘邦”,还得戒掉浮躁,好好修炼内功。